2025年4月11-13日,第五届粮食安全与食品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湖北武汉顺利召开。论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夯实粮食加工储藏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促进粮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粮食营养高值化发展,并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论坛以“向‘新’向‘质’向‘未来’”为主题,设有11个分论坛、青年论坛、科技产品展示和转化对接活动等。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林亲录主任、吴伟副主任、孙术国教授、王青云副教授、卢露副教授参加论坛并分别发表专题报告。
林亲录主任以《稻米与大健康:从传统主食到精准营养载体》为题作“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与粮食安全”专题报告,介绍了精准营养载体作为新质生产力促进稻米营养高值化发展,阐明未来粮食科技新质生产力研究与发展趋势以及精准营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开发前景。
吴伟副主任在“粮食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科技”分论坛发表题为《机械预处理和EGCG介导不溶性米糠蛋白-多糖-酚天然复合物调控乳液稳定性的机制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提高乳液稳定性的创新技术以及协同增效作用提高米糠营养价值。
孙术国教授在“粮食储藏技术与安全管理”专题中,以《基于物化、感官特征以及线粒体功能和结构角度评价缓苏工艺对储藏稻谷品质影响机制》为题,为稻谷加工储藏工艺与粮食安全提供创新技术和保障。
王青云副教授就《抗霉活性食用香料对黄曲霉及其毒素的抑制作用研究》作谷物与杂粮类专题报告,提出天然香料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为解决粮食谷物霉变及毒素污染问题提供了创新性思路。

卢露副教授在小麦及面制品新质加工产业发展分论坛中以《基于酵母代谢调控的冷冻面团冻融耐受性提升策略》为题作专题报告,从酵母层面,提升冷冻面团的冻融耐受性并提出破解冷冻面团加工瓶颈的新方式,为面制品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次论坛在国内外有关粮食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院校和创新平台等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思想火花,推动粮食加工储藏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促进了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科研院所、高校院校、创新平台与粮食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流,解决企业实际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贯彻国家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