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我院陆俊教授团队近期在《Food Chemistry:X》发表的论文阐述了花青素包埋技术进展——提高稳定性、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24-11-09

20231230号,我院陆俊教授团队在食品领域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X》(Q1, IF=6.5)在线发表题为Advances in embedding techniques of anthocyanins Improving stability, bioactivity and bioavailability”的研究性论文。我院2021级研究生成莹莹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陆俊教授与罗非君教授。


花青素是植物中最广泛使用的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预防慢性疾病等多种有益作用。由于消费者对益智食品、健康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呈指数增长,花青素等天然食用色素及其药用功能多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花青素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在不同加工和储存条件下的应用仍然受到限制。本研究表明合理设计包埋工艺可以显著提高花青素的稳定性、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但这些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人体。因此,需要更多的体内研究来促进花青素包封在食品和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此研究为花青素封装方法提供了科学见解,对花青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花青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体内的生物命运和功能途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研究亮点

l  稳定了花青素受不良环境因素和胃肠道疾病的影响

l  增加了花青素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生物学功能。

l  封装为稳定性和受控递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结论

通过这篇综述,可以发现通过合理设计包埋过程可以显著提高花青素的稳定性、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尽管关于花青素在功能性食品中转移和增强的现有数据令人鼓舞,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某些研究中,选择了来自不同食物的花青素粗提取物而不是纯化合物,并在封装前后研究了它们的生物活性。虽然粗提取物肯定更容易在实验规模上或由食品工业大量制备,但此类研究无法揭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真实生物活性。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不同成分的协同作用,整个提取物的活性可能高于纯化合物的活性。因此,应将更多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在纯花青素的使用机制上。此外,封装花青素的毒性和安全性都需要进一步评估。最后,需要更多的体内研究来比较游离花青素和配制的花青素。